10月24日,“新质变,无限延续,城市更新变革进入新时代”主场活动在科兴来福城举行,标志着城市更新变革正式进入4.0阶段。本次活动围绕“产业跨越、骑行善良、青年创新”三大板块。通过全球协同、多元融合的创新实践,全面呈现昌平以建设创新活力、美丽韧性、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,在城市活力、产业升级、青年赋能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最新成果,为首都治理城市现代化贡献“动力转型”。
融合共生特征活力变革进步
此次活动在城市更新新时代的主场设立了“昌平永恒活力展”展览,以“现有城市更新”为主题,《步伐——老建筑改造复兴》、《社区复兴——社区复兴走进文化热点实践案例》、《青年创新——昌平青年创意提案融入街道改造》、《骑行五灯“出行友善——A 42公里绿道连接百姓生活的低碳城市愿景”和“非标商业-非标商业场景” 由所有者品牌驱动”是关键要素。公司回顾了近年来昌平城市更新的丰硕成果,勾勒出一幅“有担当、多元、象征”的城市回归的温馨画卷。
此次活动还在昌平永安公园设立了分会场。其中,“寻找永安”城市街区展览致力于“找回永安古城记忆”。它以大型方形棋盘游戏的形式创造了沉浸式的探索体验。在永安公园,邀请市民成为“古城遗迹探寻者”,通过互动体验永安城深厚的历史底蕴。同样在永安公园举办的“昌平顶”骑行大巡游和“昌平骑行路线测绘”微更新工作坊,以骑行为载体,聚焦骑行路线,打造了这一微更新主题。以变换图为蓝本,绘制出适合不同人群的理想骑行路线。邀请了众多自行车爱好者参与。现场大家骑上专门定制的骑行装置“长平鼎”,体验合作骑行的乐趣,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全民共建、共享的辉煌实践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主办方以“校城融合”为纽带,集聚大学资源,推出了“变变变”的创意技能更新活动。年轻人。本次活动聚焦两位正在改变城市空间的代表,即改变老城区和沙河高教园区,并广泛征集大学生关于城市更新改造的创新提案。并推出了以“昌平好青年”为主题的路演活动,并邀请了剩余的8个提案团队亮相,青年智慧与城市发展的融合。与此同时,“非标商业”场景崛起成为焦点,云多多酷食那、黑山烧烤等本土品牌通过改变当地文化和商业模式,打造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消费场景。这些都是昌平积极引入青年力量、推动城市共创的有益探索,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全面挖掘潜力,打造禁酒新范式
近年来,昌平城市更新走过了漫长的探索之路。据了解,从注重存量转型的“再存1.0”,到推动突破、精益求精的“新质变2.0”,再到今年迭代跳跃到以“持续渗透”为主题的4.0版本,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、从“单一转型点”到“系统更新”的深度转变,走出了一条变革特征的城市更新之路。
作为首都新城的发展主体和首都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,该区城镇化进程起步早,老旧聚落较多,工业遗产丰富,管理任务繁重。城市更新的需求十分迫切。正因为如此,昌平区坚持以城市更新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,统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有效改造现有空间资源,打造优质生产基地。优化城市功能,提高城市管理效率,促进“城市新陈代谢”,实现“产城人”良性循环。截至目前,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454个,占全市总量的近10%,探索出了“主动策划+策划规划”、“政府引导+市场运作”、“公众参与+专业支持”的特色实施路径。清华南口国家重基地、大运河源头园、百浮泉公园等6个项目被评为北京市“最佳实践”案例。
工业是城市的“脊梁”。悔前区坚持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,将工业遗产保护与现代功能种植结合起来,通过创新改造推动老工业空间从“工业锈带”向“转型带”转变。实施路径,招募专业人士强制,植入剪切功能。昌平区以南口“三大工厂”工业遗产为基础,遵循“文化与绿色交融、新旧共生”的理念,与清华大学合作组建清华大学,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、15个重点实验室参照国家重点管理、国家重点中的国家重点路径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的国家重点路径 “保护-重建-共生”,实现“空间复兴”与“文化遗产传承”的双赢。目前,该项目已实现超过10万平方米的原有建筑修复再利用,比拆除重建减少碳排放约7.4万吨。既实现了绿色低碳的目标,又延续了工业过往的记忆,为老工业区改造提供“改造方案”,成功授牌北京市首批“两化融合”示范园区。与此同时,与南口镇毗邻的马池口镇,正在利用红叶钢厂的旧厂房规划建设国际医疗器械城西区,将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。南口、马池口两个“创新核心”建成后,将通过城市更新打造世界一流的“科技创新引擎”,形成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文化是一座城市的“灵魂”。作为全市唯一的“三大文化带”,片区改造遵循“历史尊重+专业支撑”的思路,解决文化保护与街区更新的平衡等问题,大量资金用于旧城改造。其中,永安古城城市更新项目是昌平区打造的样板之作。永安城,长平的前身,始建于明景泰元年,已有500多年的历史。为延续古城文化文脉,回应民众心声,昌平区致力于“永安坊”历史路线。系统整合空间资源和文物古迹,采用“政府投资引导+社会资本参与”的模式,规划打造景观休闲廊道、城市浮雕街区、四个历史再现节点、五个城市特色,再现古城的框架和历史记忆。目前,政务街、三角公园环境整治率先发布,西安市四节点工程奥南门、角楼、城角、文庙等已顺利竣工,既保护了历史肌理,又为老城增添了新的时光之美。同时,为破解老城发展瓶颈,昌平区在老城东部的南邵镇规划了新城更新东部片区,推动新旧城同步发展。其中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和百浮泉公园是新旧城之间的绿地。公园建设遵循“尊重规律、恢复生态、与时俱进、传承文化、塑造美丽山水”的设计理念,着力恢复山、泉、寺、村、河有机融合的传统格局,退却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朴素的资源特征。
不同的合作建设可持续的未来
城市更新是一个系统工程。昌平区凭借一定的技术力量,联合政府、企业、大学、社区等多元力量,凝聚起城市更新的强大合力。这一时期,昌平城市共创中心作为制度平台,为多元化共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。目前,中心拥有会员单位140余家,涵盖金融、设计、科技、商业服务等领域。中心通过定期研讨会、项目会、经验分享座谈会等活动,协调各种资源,凝聚社会力量,搭建各方沟通合作的桥梁。
此外,昌平区已在组建多元化、综合性的智库支撑团队,借助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等专业力量开展“城市体检”研究院与清华同衡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;还举办城市更新训练营,持续吸引社会资本投入,参与城市更新。项目通过协商互知不断完善城市更新工作机制;发布街道激励计划,通过“竞赛+策展”的形式,广泛吸引众多设计师和社会创意群体的参与,持续完善协商共管的工作机制,让城市的进化源自民智,惠及民生。
在城市更新的新时代,政府、企业、大学、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,共建可持续未来。主场活动现场,“北京旅游-居庸关”文旅合作项目签约推动升级乡村旅游;启动“街道激励计划2.0”昌平城市美学与游戏化策展国际设计大赛,持续激发街区改造内生动力;启动“城市家具大赛”,聚焦回龙观东西街空间重构,探索“商与人共生”的动态廊道模式。
城市更新事关民生发展。尤其是旧聚落的更新修缮,直接面对群众的各种利益和诉求,解决起来比“改革”难度要小。昌平区遵循“多元化参与+费用分摊”机制,构建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的管理架构,成功探索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繁荣模式”和“两庙一街”改造案例,完成了改造182个老旧小区,惠及7万余名居民,实现老旧住区从“面子”到“里子”的更新升级,居民认同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。
当前,随着以“新质创新、永恒延续”为主题的4.0更新进程启动,昌平的城市更新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改造,演变为驱动城市价值整体提升的深度改造。接下来,昌平区进行了“从规模扩张走向质量提升、从亮丽外表走向内涵转变、从硬件发展走向软管理”的理念更新。围绕“解瓶颈、破堵点、强支撑”主要目标,昌平区将构建“政策、用地、审批、资金”四大重点保障体系,不断丰富和完善“打游戏”,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为城市发展提供更便捷、更舒适、更美好的城市生活,为城市乃至国家的城市更新贡献“改变经验”。 (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杨成)
WS68FCB79DA310C4DEEA5EE333
https://bj.chinadaily.com.cn/a/202510/25/WS68FCB79DA310C4DEEA5EE33.HTML
版权保护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信息等)版权归中国日报网(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(北京)有限公司)独家使用。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,禁止转载和使用。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:
[email protected]